郭保胜
群体事件组织的首要工作是确定事题,就是社会工作者到底要做什么。确定我们要做的社会事题后,我们还要对这个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个题目里面到底有哪些群体力量?各力量是否支持我们的行动?力量之间的对比如何?这是确定事题后的后续组织工作。
在做这个社会事题分析工作前,可以先做两个游戏来体验,以加强各组内部的信任和团队意识。
培训游戏之三:信任倒。三个人一组,两人牵手,一人背朝两人向后倾倒,由两人扶起。轮流倒后分享倒时的感受。
培训游戏之四:长龙。1.排成两个长队。每队有队长,为龙头。 2.第一次,龙头闭眼,其他人睁眼,都不能说话,龙头带队伍前行。3.第二次,龙头睁眼,但不能说话,其他人闭眼,可以说话,龙头带队伍前行。两次行进各5分钟后,成员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
这里,我们用三个图表说明事题分析的重要性,然后讲解该事题的各成分。以“还我安居权”事题为例,先讲解社会事题的分析模型,然后,请各自小组填写模型表格,并讲解说明。
真实的社会与理想中的社会(图略):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正当需求的无法满足,带来种种痛苦,因此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应符合人类良知的判断;如果是信徒,也是其信仰所应许可的。按照此标准,这个理想社会必然包括平等、正义、合作、和平、健康、教育均等、充分的就业机会、劳资平等等。理想社会如果只在人的脑海中,永远就是空想空谈,现实的社会丝毫不能得到改变。如何实现社会的改变呢?唯有通过民众广泛参与的社会运动,才能改变现状,迈向理想。实现从现实社会到理想社会的转化的关键途径就是组织起来的民众运动。
改变为什么是困难的(图略):现实的社会改变为理想的社会为什么会非常困难?最为中国人了解的答案是现实中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放弃利益,他们要维护其利益,并保护其体制,故千方百计阻碍变革。这是正确的解释。我们知道,任何社会体制或组织系统都有抑制人们反抗的机能,因此当人们想要改变社会时,会发觉他们的改革理想与可能的行动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或者说改革者的改革意图和他们所可能采取的社会行动有巨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说“心有余而力不足” 是改革者们最通常状态,是正常的。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有:力量不足、不一致的行动方向、受排挤、差别歧视、缺乏资讯、没有资金、分析力不够,等等。本手册的组织模式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缩短意图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差距,改变“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
能弥补此差距吗(图略):这个组织模式的目的就是透过参与社会行动的训练,帮助个人或团体更有效地弥补以上欠缺。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事题 → 收集相关资讯,进行分析 → 价值认定 → 设定阶段性具体目标 → 制定一份达到目标的行动计划 → 争取拥护者支持你的策略 → 实现采取行动,实现计划 → 评估总结。
这些步骤就是本手册的组织模式的运作过程,在前我们已经阐述了,这里重复为的是加深记忆。
社会事题分析模型第三讲:案例讲解
依据原则、经过讨论得出事题后,下一步就是分析该事题。分析事题有以下6个要点:
1.确定诸位参与者;
2.诸参与者的价值观、各自目标;
3.诸参与者实现目标的策略;
4.诸参与者实现目标的方法;
5.评估诸参与者的权重(权重:在事件中的权力比重,也即对事题的影响力);
6.评估诸参与者方法的成功率。
(这6个要点会在案例讲解中进一步陈述清楚)
事题分析步骤需要填写一份表格,其围绕一个中心题目有多个子项目。我们要先列举参与这个事题的所有人物、社团、势力的名称,之后,我们分析每个参与者在这个事题中的价值观和目标,即他们各自在这个事上要做什么。再次,我们分析各参与者的立场,他们的作用是助长好现象增长还是遏制好现象。再次,我们分析诸参与者为达到他们的目标,所有采取的策略方法是什么,他们各自的努力能否达到其目标,也即成功率(达到目标的比率)多高,并且分析诸参与者的权重在整个事题中是多少。最后,我们可以把所有参与者化为三类:支持者、反对者、中立者,并加上各自权重和评分,汇出诸力量分布拔河情形。
我们需要填写的空白表格如下:
1、社会问题分析模型空白图表 (目前的问题)
┌───┬──────┬──┬──────────┬───┐
│ │ │ │ │ 评估 │
│ │ │ │ ├─┬─┤
│参与者│价值观及目标│立场│ 策略 │权│成│
│ │ │ │ │ │功│
│ │ │ │ │重│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力量分布拔河情形:
减少←──────────∞──────────→增加
我们以小组B为案例:其事题是“还我安居权、抗议高房价”,以下图表是已经填好的社会问题分析模型。B组确定的问题是:还我安居权,抗议高房价;参与者有:自住购房者、租房者、房奴(已购房者)、被拆迁户、海外媒体、不购房运动、海外人权机构、网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土局、房管局、城建规划局、机构炒房团、个人炒房客、公务员炒房者、地产开发商(国营、民营、海外)、房产中介商、中央银行、各商业银行、拆迁公司、公安武警、国内媒体、国内经济学者等24位。
自住购房者的价值观目标就是:买到自己经济能力能够承受的房子。他们的立场就是增加抗议高房价行动。他们的策略就是:群体商讨、寻求媒体支持、向政府陈情。他们实现其目的的成功率较低,在该事题中,其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权力比重是2分,属于中间权重。而与他们立场相反的,如地方政府,他们的价值观目标是追求经济收入、扩大GDP,立场是减少对高房价的抗议,他们达到目标的策略是动用舆论、哄抬房价、打压一切抗议高房价的行为。他们实现自己目的的成功率高;他们的权重是5分。最后画出综合力量拔河图:立场为减少抗议高房价行动的参与者是14位,权重共60分;而立场为增加抗议高房价行动的参与者是8位,权重共21分;中立者:2位,权重6分。我们发现,减少抗议高房价的势力远远大于增加抗议高房价的势力。具体见下图:
1、社会问题分析:
目前的问题:还我安居、抗议高房价
┌───┬──── ──┬──┬──────────┬───┐
│ │ │ │ │ 评估 │
│ │ │ │ ├─┬─┤
│参与者│价值观及目标│立场│ 策略 │权│成│
│ │ │ │ │ │功│
│ │ │ │ │重│率│
├───┼──────┼──┼──────────┼─┼─┤
│自住购│买到自己经济│增加│群体商讨、寻求媒体支│ 2│低│
│房者 │能力能够承受│抗议│持、向政府陈情 │ │ │
│ │的房子 │高房│ │ │ │
│ │ │价 │ │ │ │
├───┼──────┼──┼──────────┼─┼─┤
│租房者│租金降低 │增加│网上呼吁、群体商讨、│ 2│低│
│ │ │ │寻求媒体支持等 │ │ │
├───┼──────┼──┼──────────┼─┼─┤
│房奴 │减轻房贷压力│增加│网上呼吁、群体商讨、│ 2│低│
│(已购│ │ │寻求媒体支持 │ │ │
│房者)│ │ │ │ │ │
├───┼──────┼──┼──────────┼─┼─┤
│被拆迁│收回原居所或│增加│上访、群体商讨、寻求│ 3│低│
│户 │高额赔偿、处│ │媒体支持、人权机构及│ │ │
│ │罚野蛮拆迁 │ │联合国支持 │ │ │
├───┼──────┼──┼──────────┼─┼─┤
│不购房│以不买房来促│增加│寻求媒体支持、人权机│ 3│低│
│运动 │房价降低 │ │构支持 │ │ │
├───┼──────┼──┼──────────┼─┼─┤
│海外媒│新闻热点、社│增加│采访报道安居状况、热│ 3│中│
│体 │会关注中国不│ │点事件、前往事发地点│ │ │
│ │公正地方 │ │ │ │ │
├───┼──────┼──┼──────────┼─┼─┤
│海外人│维护人权、安│增加│报道安居状况、人权受│ 3│中│
│权机构│居权 │ │迫害案例、在海外组织│ │ │
│ │ │ │抗议、游行示威 │ │ │
├───┼──────┼──┼──────────┼─┼─┤
│网民 │维护自身利 │增加│网上议论、传递热点事│ 3│中│
│ │益、关注不公│ │件、组织签名等 │ │ │
│ │ │ │ │ │ │
├───┼──────┼──┼──────────┼─┼─┤
│中央政│稳定、GDP│减少│为稳定打压地方促高价│ 4│中│
│府 │经济发展 │抗议│政策、为GDP默许涨│ │ │
│ │ │高房│价、镇压一切民众安居│ │ │
│ │ │价 │权抗议行动 │ │ │
├───┼──────┼──┼──────────┼─┼─┤
│地方政│GDP经济发│减少│为GDP颁布、策划房│ 5│高│
│府 │展、稳定 │ │高价政策、为稳定镇压│ │ │
│ │ │ │民众安居权抗议行动 │ │ │
├───┼──────┼──┼──────────┼─┼─┤
│国土局│大肆赚钱、拿│减少│配合政府为GD制定土│ 4│高│
│ │贿赂 │ │地政策与开发商联手开│ │ │
│ │ │ │发土地、接受大量贿赂│ │ │
├───┼──────┼──┼──────────┼─┼─┤
│房管局│大肆赚钱、拿│减少│配合地方政府土地政策│ 4│高│
│ │贿赂 │ │与开发商联手接受大量│ │ │
│ │ │ │贿赂 │ │ │
├───┼──────┼──┼──────────┼─┼─┤
│城建规│大肆赚钱、拿│减少│配合地方政府土地政策│ 3│高│
│划局 │贿赂 │ │与开发商联手接受大量│ │ │
│ │ │ │贿赂 │ │ │
├───┼──────┼──┼──────────┼─┼─┤
│机构炒│大肆赚钱、促│减少│操控房市、为高价在媒│ 4│稿│
│房团 │高价 │ │体辩护、造势 │ │ │
├───┼──────┼──┼──────────┼─┼─┤
│个人炒│赚钱、盼高价│减少│为高价辩护、指责要求│ 2│低│
│房客 │ │ │降价者 │ │ │
├───┼──────┼──┼──────────┼─┼─┤
│公务员│赚钱、促高价│减少│利用权力囤积房屋、为│ 3│中│
│炒房者│ │ │高价辩护 │ │ │
│ │ │ │ │ │ │
├───┼──────┼──┼──────────┼─┼─┤
│地产开│大肆赚钱、促│减少│贿赂官员、官商勾结、│ 5│高│
│发商 │高价 │ │大肆开发地产、为高价│ │ │
│(国 │ │ │辩护 │ │ │
│营、民│ │ │ │ │ │
│营、海│ │ │ │ │ │
│外) │ │ │ │ │ │
├───┼──────┼──┼──────────┼─┼─┤
│房产中│赚钱、促高价│减少│为高价辩护、指责要求│ 3│中│
│介商 │ │ │降价者 │ │ │
│ │ │ │ │ │ │
├───┼──────┼──┼──────────┼─┼─┤
│中央银│金融稳定、经│减少│一方面出台打压房市金│ 4│中│
│行 │济发展 │ │融政策、一方面鼓励房│ │ │
│ │ │ │屋地产信贷活动 │ │ │
├───┼──────┼──┼──────────┼─┼─┤
│各商业│大肆赚钱、促│减少│鼓励房屋地产信贷活 │ 5│中│
│银行 │高价 │ │动、为高价辩护 │ │ │
├───┼──────┼──┼──────────┼─┼─┤
│拆迁公│赚钱、盼高价│减少│与开发商、政府勾结、│ 4│高│
│司 │ │ │为高价辩护 │ │ │
│ │ │ │ │ │ │
├───┼──────┼──┼──────────┼─┼─┤
│公安武│社会稳定、履│减少│与开发商、政府勾结、│ 4│高│
│警 │行职务 │ │镇压阻止拆迁、地产开│ │ │
│ │ │ │发者 │ │ │
├───┼──────┼──┼──────────┼─┼─┤
│国内媒│维稳、媒体发│立场│时而鼓励打压房价、时│ 3│中│
│体 │行量 │不明│而为民众发声、报道拆│ │ │
│ │ │ │迁中的热点事件 │ │ │
├───┼──────┼──┼──────────┼─┼─┤
│国内经│利益集团赏 │立场│有良知者为百姓发言、│ 3│中│
│济学者│识、个人名声│不明│没有良知者与官商勾 │ │ │
│ │ │ │结、为其发声 │ │ │
└───┴──────┴──┴──────────┴─┴─┘
力量分布拔河情形:
减少←──────────∞──────────→增加
减少 中立者 抗议高房价
抗议高房价 6分 21分
60分
图:社会问题分析模型抗议高房价案例
2、群体事题分析:
还我安居权、抗议高房价案例模型图表
在还我安居权、抗议高房价这个案例中,增加抗议高房价一方的权重总分为21分,而减少抗议高房价一方的权重总分为60分,中立者6分。显然,阻碍抗议高房价活动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这是社会民众运动的常态,任何变革者开始都是弱势。关键是我们如何联合我们的朋友,对敌人的策略进行瓦解,坚持下去,使我方的力量逐渐增长,消弱对方,最终使强弱转换,达到目的。
在群体事件组织模式的演练中,各小组完成上述图表后,讲员可让各小组代表展示其图表,并进行分析讲解,如C小组的事题是“废除劳动教养制度”、D小组的事题是“废除强制性计划生育”等等。目的是看各组是如何分析自己的事题的,有何得失对错,进行集体讨论。比如,在上面的图表中,国土局的目的不一定只是拿钱、收贿赂,其还需要追求政绩,由此其便会反对过多占有农田,所以他们的立场不一定是“减少”,而可能是“增加”。通过这种交流、讨论,参与者可以提高对事题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而且当事者可以根据这个图表,反复衡量和调整,最终得出更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社会学和社会运动是最难以量化的,但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精确化,这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所以绘制图表还是非常需要的。通过这些图表,我们可以理清事件中的各种角色,确定他们的立场,分清“敌友”。理清了各种角色、目标、方法、策略和影响力,会发现,我们的实力远远小于对方,这将使我们更清醒,行动更准确。面对我们处于弱势的常态,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扩大、整合支持的力量;影响、团结中立者;消弱、瓦解反对者。
〔原载《中国人权双周刊》第50期2011-04-21;http://shuangzhoukan.hrichina.org/hom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